快快来了解-7月国内外 AI 在生物医药领域新看点!
- 2025-08-06 02:22:36
- 111
转自:生物谷
➛谷歌AI制药迎来关键节点:抗癌药物将开展首次人体试验
7月7日,《科创板日报》消息称,IsomorphicLabs总裁兼谷歌DeepMind首席商务官ColinMurdoch透露,IsomorphicLabs由AI设计的药物准备启动首次人体试验。该公司利用AI技术辅助开发抗癌药物,“下一个重要里程碑就是药物进入临床试验阶段,即将用于人体测试”。IsomorphicLabs于2021年由谷歌DeepMind分拆而来,源于DeepMind知名突破研究AlphaFold。
AlphaFold模型是DeepMind开发的用于预测蛋白质三维结构的AI工具。去年更新的三代模型AlphaFold3,被称为“革命性模型”,能以前所未有的准确度预测所有生命分子的结构和相互作用。去年,Isomorphic与诺华和礼来签署重要研究合作协议,既支持制药公司现有药物项目,也在肿瘤学、免疫学等领域设计内部候选药物并在早期试验后授权出去。
对于制药公司,研发新药投入巨大,且药物试验成功率仅10%,而Isomorphic的技术有望大幅提高这一成功率。当下AI技术在医药领域应用广泛,产业合作热度上升。比如晶泰科技与DoveTreeLLC签署合作意向书,利用AI药物发现平台,针对肿瘤、自身免疫性疾病及神经疾病领域靶点,发现和开发小分子及抗体类候选药物;阿斯利康在6月与石药集团基于AI制药展开合作,针对高优先级靶点,推进新型口服候选药物的发现与开发。数据显示,2025年第一季度,至少有14家AI公司获得MNC药企融资或与之开展合作。AI通过分析海量生物医药数据,识别潜在药物靶点,辅助药物分子设计,利用机器学习算法预测化合物结构、活性及毒性,快速筛选临床潜力候选药物,缩短研发时间。近几年,跨国药企通过多种模式加速与AI制药企业融合,万联证券指出,药企支付高额预付款,显示AI生成分子可信度提升,合作共担风险推动AI制药从“概念”走向“现金流”。
➛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:AI虚拟疾病生物学家“元生”发布,攻克药物靶标发现难题
东方网7月28日报道,在药物研发中,靶标发现至关重要,然而全球超90%的候选药物折戟临床试验,近半数失败可追溯至靶标选择缺陷。在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的“人工智能医药研发新模式与新机遇生态论坛”上,临港实验室发布AI虚拟疾病生物学“元生”(OriGene),刷新多项纪录,破解药物靶标发现难题。
在AI普及前,靶标发现依赖经验丰富的疾病生物学家研读文献、挖掘分析组学数据,再经多轮实验验证生物假设。而“元生”能攻克靶标发现的高度复杂性,协调多个专业智能体,对多组学信息、临床数据和文献专利证据等多模态数据进行推理,系统化、大规模地识别原创性治疗靶标。“元生”系统以专业疾病生物学家的思维模式与分析方法为核心设计理念,像疾病生物学家一样“思考、工作和成长”,通过自我进化框架,持续吸收人类专家和湿实验反馈,迭代优化核心分析流程和工具组合,提升精度与效率。
研发团队与中山医院合作,围绕肝癌与结直肠癌测试“元生”提出原创靶标的能力。在肝癌治疗研究中,“元生”系统锁定G蛋白偶联受体GPR160为关键靶标,并自主完成全链条验证:临床数据分析显示GPR160在肝癌组织表达量较正常肝组织提升,高表达患者无复发生存率显著降低;实验验证其小分子抑制剂对Huh-7细胞系具有强效抑制作用;实验结果还显示,该靶标阻断可激活T细胞免疫应答,揭示“直接杀伤+免疫调节”双效机制,可能是全新的免疫检查点,在3例患者来源肿瘤片段模型、12例患者来源类器官中均观察到显著抑瘤效果,为肝癌精准治疗开辟新路径。
针对结直肠癌治疗瓶颈,“元生”从竞争靶标中智能优选精氨酸酶ARG2。临床证据显示ARG2在癌组织特异性高表达,系统自主设计验证闭环:首轮在HCT116细胞系确认抑制剂的剂量依赖性抑制,继而根据反馈自主升级实验方案,在4例转移性患者PDO模型中实现强效的抑瘤响应,为结直肠癌靶向治疗转化扫清关键障碍。“元生”系统已具备在科学家和实验迭代反馈下发现原创靶标的能力,未来研发团队将拓展合作、强化内核,将其打造成药物研发中担当重任的“虚拟疾病生物学家”,持续产出高价值靶标,为新药研发注入“靶标活水”。
➛AI助力抗体发现取得革命性进展,Chai-2模型成果显著
近日,ChaiDiscovery公司宣布其推出的AI模型Chai-2在抗体发现领域取得革命性进展。据21世纪经济报道,一位科学家通过该AI系统,数小时内攻克曾耗资500万美元的抗体设计难题,而传统研发方法需数月乃至数年。最新数据显示,Chai-2在仅需10元的实验板上,以16%的命中率成功发现抗体,展现出在抗体研发中的潜力与价值,为生物制药行业带来新可能。
Chai-2是ChaiDiscovery开发的多模态生成式AI模型,专注分子结构预测与设计。与传统抗体发现方法(动物免疫或高通量筛选)不同,它无需现有抗体模板或大规模实验筛选,仅通过目标抗原和表位信息就能从零设计抗体的互补决定区(CDR)。在对52个全新抗原靶点测试中,Chai-2在仅测试20个设计的情况下,成功率为16%-20%,50%的靶点至少获得一个有效结合物,远超传统AI方法0.1%的成功率。行业机构分析认为,Chai-2的突破是AI在药物研发领域的里程碑,预示着生物学向工程化转型。未来,随着Chai-2在制造可行性、药代动力学等领域优化,AI驱动的药物研发有望实现“一次设计即成”目标,为癌症、自身免疫疾病及感染性疾病等领域带来革命性进展。
➛AI赋能神经系统疾病研究,CognitionTherapeutics临床试验取得进展
CognitionTherapeutics宣布在神经系统疾病临床试验方面取得重大进展,特别是在阿尔茨海默病和干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(AMD)研究方面。其针对早期阿尔茨海默病的二期START研究入组率超50%,目标是纳入多达540名个体。该试验获国家老龄化研究所8100万美元资助,同时评估药物Zervimesine在干性AMD治疗中减少病变生长的潜力。针对继发于干性AMD的地理性萎缩的二期MAGNIFY试验报告显示,与安慰剂相比,Zervimesine减缓了病变生长28.6%,并减少了病变大小28.2%。
CognitionTherapeutics公司首席执行官LisaRicciardi指出,在阿尔茨海默病等疾病研究中,AI技术能帮助识别和分析生物标志物,实现精准医学方法。神经系统疾病曾是研发“黑洞”,AI技术的突破有望带来曙光。
➛AI蛋白质设计平台升级,加速生物制药与生物制造产业发展
在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,据封面新闻7月27日消息,AI蛋白质设计公司分子之心展示了全新升级的AI蛋白质优化与设计平台MoleculeOS,以及面向生物制药、生物制造产业的数十项解决方案。MoleculeOS集成多模态AI蛋白质基础大模型NewOrigin(达尔文)等十余项AI蛋白质预测、优化、设计技术,并融合分子动力学、量子化学等科学计算方法。在蛋白质设计上,分子之心实现超高精度的分子动态结构预测和蛋白质动态设计,分子模拟精度达工业级水平。MoleculeOS将多种AI算法封装成自动化流程,沉淀药物设计、酶设计工作流和解决方案,已在多个产业项目中得到验证,可针对创新药设计、合成生物学等真实产业应用需求,“一键即达”定制具备特定功能的蛋白质。此外,MoleculeOS拥有对话式的AIAgent,让生物学家无需AI背景,通过与AI对话就能快速、精准地设计出高价值分子。
以往科学家在实验室通过实验筛选进行蛋白质设计,耗时耗力且成功率低。如今在AI赋能下,这些产业痛点正逐步解决。“AI设计+少量实验验证”的生成生物学新方法,大幅减轻生物学家操作负担,提升研发效率,基于AI设计的高价值分子也提高了研发成功率。
➛AI算力助力复旦医学科研突破,阿尔茨海默病早筛早诊检测试剂年内上线
中新网上海7月19日消息,复旦大学在医学领域取得突破性成果,阿尔茨海默病(AD)早筛早诊检测试剂将于今年末上线各大医院和体检中心,此前还发现了帕金森病(PD)全新治疗靶点。这些研究由复旦大学与阿里云等联合打造的CFFF平台提供AI算力支持。
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郁金泰教授表示,生物医药大数据需要强大算法、算力及新算法支撑。2023年,中国高校最大云上科研智算平台CFFF上线,借助阿里云技术形成“超级计算机”。其中,阿里云乌兰察布数据中心为科研项目提供超千卡并行智能计算,支持千亿参数大模型训练。郁金泰教授团队依托CFFF平台实现提前15年预测阿尔茨海默病发病风险,精度超98.7%,成果发表于《自然》杂志;还发现帕金森病全新治疗靶点,利用AI筛选出候选药物,研究成果登上《细胞》《自然》等国际顶刊。
阿尔茨海默病和帕金森病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神经退行性疾病,早期预警与精准干预至关重要。传统研究手段处理数据少、耗时久、效率低。CFFF平台建成后,科研人员用“数据+算法”替代传统“假设驱动”模式,可在更短时间处理更多数据。在阿尔茨海默病领域,郁金泰团队测试6361余种脑脊液蛋白质组学数据,利用AI算力筛选出5种关键蛋白质,将诊断准确性提高到98.7%。在帕金森领域,借助AI算力和大模型技术,团队得以在所有基因中筛选潜在靶点,预测蛋白结构并虚拟筛选小分子化合物,5年内完成原本需几十年的工作。目前,阿里云AI基础设施支撑CFFF平台全面升级,提供多学科模型和科学数据集开放使用,助力发表多篇高水平论文。
- 上一篇:教育部拟同意设置所高校
- 下一篇:卢昱晓飞机延误也不忘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