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440亿! 中国宣布重要决定, ASML不想看到的情况出现了

  • 2025-07-24 01:50:53
  • 344

近期,英伟达 CEO 黄仁勋突然宣布,“H20 芯片已重新获准出口中国”。几个月前,特朗普政府还死死卡住这款芯片的对华销售,如今突然松口,明眼人都看得出:不是美国心善了,是中国的 AI 芯片真的追上来了。

要知道,H20 是英伟达专门为中国市场 “定制” 的中端 AI 芯片,性能比高端型号弱不少,但靠着英伟达多年积累的 CUDA 生态,依然能让国内互联网大厂用得顺手。所以解禁消息一出,第二天订单就排到了年底 —— 不是我们离不开,是短期内这套 “生态 + 芯片” 的组合确实省事儿。

可专家们看得明白:中低端市场的竞争早就没了意义,想要赢得竞争,必须冲高端,但此举绕不开一个坎:没有 ASML 的中高端光刻机,芯片制造就像 “巧妇难为无米之炊”。

就在这时,一个重磅消息传来:中国启动总规模 3440 亿的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三期,其中明确把光刻机研发列为重点。这可不是喊口号,光是六大国行就先砸了 1140 亿,目标只有一个:解决 “卡脖子”,让光刻机不再看别人脸色。而这,恰恰戳中了 ASML 最痛的地方。

ASML 为啥这么怕?看看数据就懂了。去年中国买走的 ASML 设备,占了它全年销售额的 4 成;就算今年,这个比例也还保持在 2 成。中国不只是客户,更是它营收增长的 “发动机”。

更让 ASML 坐不住的是,中国一旦实现光刻机自给自足,它可能面临双重打击:一方面会失去全球最大的市场,另一方面,以中国制造业的成本控制能力,说不定真能把光刻机 “打到白菜价”—— 就像当年的高铁、光伏,从依赖进口到自主生产后,价格直接拉低全球水平。到时候别说赚大钱,ASML 能不能保住现有市场份额都难说。

而且这事儿并非空穴来风。日媒《日经亚洲》最近就盯着中国光刻机不放,他们发现,美西方越封锁,中国自研的脚步越快。其实早从 2023 年开始,中国就悄悄 “囤” 起了 ASML 设备:光是 DUV 光刻机就买了 200 多台,相关耗材更是够 3-5 年用的。这哪是 “依赖”?分明是 “以市场换时间”—— 先用现成设备保证生产线不停,同时抓紧自研,等国产光刻机成熟了,就不用再看别人脸色。

有人可能会问:光刻机那么复杂,ASML 垄断了那么多年,中国真能造出自己的 “ASML” 吗?答案是肯定的,而且进度比想象中快。

光刻机被称为 “工业皇冠上的明珠”,光核心子系统就有数十个,比如双工件台、物镜系统、光源,每一个都得做到纳米级精度。但现在,中国已经啃下了不少硬骨头。

双工件台是光刻机的 “操作台”,以前只有 ASML 和佳能能做,现在华卓晶科已经做出了能稳定运行的产品,精度达到国际主流水平;物镜系统被德国蔡司垄断多年,国内团队也突破了关键技术,正在验证阶段;最关键的光源,中国甚至拿出了两套 EUV 激光方案,虽然离量产还有距离,但至少走通了技术路线。

这些突破不是凭空来的。3440 亿的大基金三期,就是要把这些 “零散的进步” 串起来。它不只是给钱,更要推动产业链协同:让做材料的企业、做核心部件的中微公司、做系统集成的上海微电子拧成一股绳。就像搭积木,以前缺零件,现在零件慢慢齐了,接下来就是怎么搭得更稳、更高效。正是如此,一些外国媒体感慨:中国正在关闭ASML的大门。

ASML CEO 早就看清了这一点,他直言 “2026 年好日子可能结束”。不是危言耸听,而是中国的策略太明确了:不追求一步追上 ASML,但每一步都踩在点上。现在能造中低端光刻机,就先满足国内中芯国际等企业的需求;同时攻关高端技术,等时机成熟,自然能形成替代。

再回头看特朗普的 “反复横跳”,从禁售 H20 到解禁,从技术围堵到想组 “CEO 代表团” 访华,本质上是不得不承认现实:中国不是靠施压就能压垮的。以前美国觉得 “卡芯片” 能拿捏中国,现在发现,中国不喊口号,直接砸钱搞研发,3440 亿背后,是 “你封你的,我干我的” 的底气。

当然,我们也得承认,追上 ASML 还需要时间,可能是 3 年,也可能是 5 年。但只要方向对了,慢一点也没关系。就像当年中国造不出高铁,现在却成了全球标杆;造不出光伏核心设备,现在全球 70% 的产能都在中国。光刻机再难,也难不住 “一步一个脚印” 的较真。

等到国产光刻机真正成熟的那天,ASML 或许会发现:中国不仅仅是 “关闭ASML的大门”,而是要在全球产业链里,从 “被动接受者” 变成 “平等参与者”。而 3440 亿的投入,就是为这一天铺路的底气。